您当前所在位置:首页 > 法院文化 > 法官随笔

读书会荐读作品--《蒋勋说红楼梦》

来源:   发布时间: 2020年10月27日

  荐读书目:《蒋勋说红楼梦》

  荐读人:第十三党支部 王鑫

  

  最早读《红楼梦》是高中的时候。当时觉得,同为四大名著,红楼不如水浒快意恩仇,不如三国英雄豪气,也不如西游天马行空。读的时候只觉都是生活中琐琐碎碎的事情,大到贾府的元春被封了贵妃,小到一个丫鬟丢了块手绢。到最后,能记住的只有宝玉、黛玉之间的爱情悲剧和贾府被抄家的命运。所以,一直很好奇为什么会有无数的红学家乐此不疲的研究这部书。

  去年,巧合之下,我听到了收音机里播放的《蒋勋说红楼梦》,听了一段就被吸引住了。《蒋勋说红楼梦》这套书总共8本,并且有蒋勋讲课的MP3录音版。这里我更推荐大家听一下MP3版的,总共80集,对应红楼梦前80回。有声书更适合夜深人静的时候带上耳机静静的听蒋勋细腻、独特的声音娓娓道来。

  听完《蒋勋说红楼梦》这部书,我对《红楼梦》这部名著的认识彻底改变了。原来隐藏在曹雪芹文字中的,是这样有趣、生动而又丰富的世界。

  下面我从一扇窗、一双眼和一颗心,三个方面向大家介绍我读这套书的感受。

  一扇窗:带你领略不一样的红楼梦

  我推荐《蒋勋说红楼梦》,是它打开了一扇窗,通过它,您可以领略到不一样的红楼梦。

  这里我举个例子,关于“青春”。蒋勋在书中强调《红楼梦》是一本写青少年的书。大观园里,薛宝钗大概十三岁半,贾宝玉十三岁左右、林黛玉、史湘云十二岁左右,最小的惜春刚开始八九岁。在《红楼梦》中,在大人的眼光里许多不太理解的情节,比如林黛玉为什么会无缘无故的就耍小性子,宝玉为什么会偷偷的读禁书等等。而如果换一种眼光,这一切放在十二三岁的这个年龄,就都能理解了。

  蒋勋特别提到,青春期有一种灵慧之性,在这个阶段,小男孩小女孩会孤独、敏感、怅然若失。因此《红楼梦》是写一部描写青少年的“青春之歌”,是世界文学中不多见的青少年文学的典范。曹雪芹在那个年代,就突破了传统古典文学对青少年的禁锢,细致的描写了青少年的情感、困苦与彷徨,透露了曹雪芹对青少年深刻的了解、包容和鼓励。

  一双眼:发现红楼梦中的美

  世界上并不缺少美,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。这句话放在《红楼梦》这本书身上同样适用。作者蒋勋是台湾知名画家、诗人与作家。在大学任教时讲授“美学”及“艺术史”等课程。蒋勋从多个角度揭示了《红楼梦》中的美学元素,为读者擦亮了一双发现美的眼睛。

  比如《红楼梦》第二十七回,春天到了,大观园里的女孩子在高高兴兴过芒种节。关于书中宝钗扑蝶和黛玉葬花的描写,蒋勋是这样评价这两个美丽的女孩子的。“一个在春天里扑蝶,一个在春天里葬花。宝玉一直没有办法在这两个人中做出选择,是因为他没法辨别到底哪一种更美。宝钗感觉到的是春天跟她自己的互动,带着某种激情和喜气;黛玉则是在所有的繁华里都看到残败,带着一些感伤。”

  在蒋勋的笔下,红楼梦看似朴素的笔墨中,有“彩绣辉煌”的服饰之美,有“良辰美景奈何天”的戏曲之美,有“曲径通幽”的山水园林之美,也有“冷月葬花魂”的意境之美。蒋勋用敏锐的眼光发现了这些美的元素,并用细致的语言将它呈现在读者的眼前。不但让我们对《红楼梦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,也赋予了我们在生活中更细致的观察力和感受美的能力。

  一颗心:体味细节带来的感动

  蒋勋认为阅读《红楼梦》原则是始终忠于文本、细读文本,静下心来体会文本细节带给我们的感动。

  “满纸荒唐言,一把辛酸泪,都云作者痴,谁解其中味”。越是细读文本,越是能体会曹雪芹“批阅十载,增删五次”的苦心。比如《红楼梦》第八回,黛玉给宝玉带斗篷,《红楼梦》原文是这样描写的:“黛玉用手轻轻拢住束发冠,将笠沿拽在抹额上,将那一朵核桃大的绛绒簪缨扶起,颤巍巍露于笠外。整理已毕,端相了一会,说道:‘好了,披上斗篷罢!’”

  蒋勋写道:“你可以想象黛玉怎么去弄那个束发紫金冠,怎么样去把那个绒球扶起来,让它颤巍巍立于笠外。一个十三岁的男孩子戴起斗笠,还有一个红的绒球在前面,有多帅气。黛玉还要端详一番,好像她的作品一样,她觉得好了,然后再披上斗篷。这其中有深深的爱意。”

  从这些细节上,蒋勋始终觉得宝玉跟黛玉之间的关系不完全像寻常意义上的爱情,他们在更多的意义上是知己。他们从小一起长大,一起玩闹,有那么多属于他们的小小的细节。即使宝钗最后跟宝玉成婚了,可是宝玉永远觉得遗憾的是,最能与他分享生命里的细节的人没有跟自己在一起,所以他落寞、感伤。

  以上三点是我读《蒋勋说红楼梦》的一点小小的体会。蒋勋在书中还有很多值得细读的观点,比如《红楼梦》中的儒家、佛家、道家思想;曹雪芹对《红楼梦》中卑微者和小人物的宽容和理解等等,都值得您去细细的阅读和品位。

  总之,蒋勋说《红楼梦》是可以读一辈子的书。我推荐大家读一读蒋勋的这本书,希望大家都可以在古典文学的宝库中汲取营养,谢谢大家。

关闭

济宁市中级人民法院 ICP备案号:鲁ICP备13032396号

地址:山东省济宁市高新区吴泰闸路7号 邮编:27200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