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所在位置:首页 > 法院文化 > 法官随笔

读书会荐读作品--《我心归处是敦煌—樊锦诗自述》

来源:   发布时间: 2020年10月27日

  荐读书目:《我心归处是敦煌—樊锦诗自述》

  荐读人:第十六党支部 王璐瑶

  今天我给大家推荐的书是《我心归处是敦煌——樊锦诗自述》,这是樊锦诗首次直面读者讲述她的传奇人生,并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顾春芳执笔的一部自传体著作。

  樊锦诗,现任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。1938年出生,祖籍杭州,生于北京,长于上海。1958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学系,1963年毕业后到敦煌文物研究院工作至今。自传中真实的记载了,她在北京大学考古系师从宿白、苏秉琦等考古名家的青春求学往事;与终身伴侣、武汉大学考古系创始人彭金章先生相濡以沫的爱情经历;五十多年坚守大漠、守护敦煌,积极开展国际合作,以高精科技向世界展现中国传统艺术之美的动人故事……

  

  樊锦诗原本是备受宠爱的南国闺秀,是风华正茂的北大才女,可以选择的人生路有很多条,可她却选择了最艰难最困苦的那条路。从事文物保护工作近六十年,奉献了大半辈子的光阴守护着荒野大漠的735座洞窟,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、隋、唐代前期和中期洞窟的分期断代,人们亲切地称她为“敦煌的女儿”。面对大家的称赞与崇敬,樊锦诗总是谦虚的,对她来说,她一生挂念、至今也在为之奔走的——仍是敦煌。

  

  敦煌莫高窟又称千佛洞,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。敦煌壁画规模宏大、技艺精湛、满壁风动、天衣飞扬,是用画笔记录的历史,艺术价值无可比拟。这些文物不可再生也不可替代,如何完整、真实地进行保护这成为学者们的研究难题。对于樊锦诗而言,她视保护敦煌为自己一生的使命,她积极寻求国际国内合作,强调以先进技术和理念保护石窟,具有前瞻性地提出“数字敦煌”工程的设想,即运用数字化技术,将洞窟、壁画、彩塑加工成高级智能数字图像,减轻洞窟的开放压力,使敦煌艺术真正走出莫高窟。这一构想,被季羡林先生赞为“功德无量”。现在去敦煌参观,就会在数展中心看到两部高清数字电影《千年莫高》、《梦幻佛宫》,全方位、多视角展现敦煌艺术的前世今生,使一大批敦煌艺术精品“飞入寻常百姓家”,这就是“数字敦煌”面向公众最好的展示。

  

  文明需要守候,文化需要传承,历史的文明在这里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,文物的保护与传承更需要精心的守护,樊锦诗在全国率先开展文物保护专项法规和保护规划建设,并探索石窟科学保护的理论与方法,为敦煌莫高窟的永久保存与永续利用作出重大贡献。可以说,如果没有樊锦诗这样的守护者,就没有今天完整、完美、完好的莫高窟。

  

  “一个人最艰难的抉择中,影响他们的往往是隐秘的内在信念和力量。经过了与莫高窟朝朝暮暮的相处,我已经感觉自己是长在敦煌这棵大树上的枝条。我离不开敦煌,敦煌也需要我。只有在敦煌,我的心才能安定下来。”樊锦诗这样说。我感动于她的平静、纯粹和通透,感动于她和彭老那无言而伟大的爱情,感动于一代又一代莫高人“初心不改,守一不移”的崇高精神,感动于莫高窟的艺术瑰宝能够留存至今乃国家之大幸。

  

  “一辈子,一颗心,一件事;此生命定,我就是个莫高窟的守护人。”近六十年的执着和坚守,樊锦诗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敦煌,这是一种 “坚守大漠、甘于奉献、勇于担当、开拓进取”的莫高精神。这种精神在当下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,也是我推荐此书的目的。

  

  

关闭

济宁市中级人民法院 ICP备案号:鲁ICP备13032396号

地址:山东省济宁市高新区吴泰闸路7号 邮编:27200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