沂蒙山里“红枫”飘——12368、12345双线联动,多元化解矛盾纠纷 |
||
来源: 发布时间: 2024年11月20日 | ||
2024年11月18日 《山东法制报》头版头条刊发 费县法院文章 《沂蒙山里“红枫”飘》 全文如下: 12368、12345双线联动,多元化解矛盾纠纷沂蒙山里“红枫”飘在沂蒙革命老区,费县人民法院坚持将沂蒙精神与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有机融合,推动 12368、12345双线联动,实现数据共享、资源互补、多元共治,将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和前端化解“前置”,开创了社会治理新局面。 双线联动 “调”与“诉”无缝对接 近年来,临沂市将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打造成为民意“直通车”,及时受理群众诉求,快速平息基层矛盾,社会治理水平显著提升。法院系统的12368热线则主要接听群众诉讼咨询、案件查询、联系法官、投诉举报等诉讼服务业务。 “12345 热线接到的诉求,大多处于矛盾萌芽期,如解决不及时、不彻底,就可能演变为诉讼,导致矛盾激化。”费县法院党组书记、院长杨殿宇表示。 为主动化解矛盾,将诉前调解工作“前置”,费县法院主动与“12345·费县首发”热线平台、费县矛盾纠纷调解中心等部门对接,多次召开联席会议,探索将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与12368司法服务热线联动,打造双线联动平台,营造跨区域、跨部门、跨业务协同处理矛盾纠纷新局面。 制定出台《关于进一步加强县“一站式”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融合治理工作的实施方案》等相关规定,探索将两个热线平台双向对接、数据共享、资源互补。 为此,费县法院升级诉讼服务中心,打造“12368+12345”热线接听室,优化“12368”热线接听功能。同时精心打造诉前调解中心,设立热线首发、劳动争议、建设工程合同、交通事故等10个调解室。以诉前调解平台为轴,按照法院分流案件和“12345·费县首发”热线平台回流案件两条线平行又融合的思路,从矛盾“前端发现收集、中端分流化解、末端出口解决”等方面,建立包括受理、推送、分派、调解、听证、司法确认、结案等流程的综治协调一体化平台,使纠纷“终端”与诉讼“前端”无缝对接,不能调解的纠纷随时导入法院诉讼环节。 多元共治 变“单兵作战”为“团队作战” 在费县县委政法委领导下,费县法院统筹社会治理资源,提出“六位一体”多元共治诉调对接工作机制:费县法院、12345·费县首发、费县信访接待中心、费县矛盾纠纷调解中心、行业调解组织、乡镇(街道)矛盾纠纷调解中心等六部门形成联动效应,推动社会调解资源由“碎片化”向“系统化”、由“单兵作战”向“团队作战”、由“沟通不畅”向“协同发力”转变,使法院真正跳出“办理”看“治理”。 5月初,一起牵涉21位农民工的群体纠纷被费县法院指派给“老米调解工作室”进行诉前调解,短短几天时间,农民工谢某就拿到了1万元现金。 梁邱镇“老米调解工作室”、探沂镇“小侯调解工作室”等,都是费县法院坚持和发展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的生动注脚,是融入社会治理的创新机制。 在诉前调解中心,费县法院聘请专职调解员 15 名;在“县群众诉求大厅”,费县法院派出3名法官、6名调解员轮流值班;有5个基层解纷组织接入法院调解平台,与8 家行业组织建立在线诉调对接机制,联动全县10个专业调解组织、143名调解员。 在“走出去”指导、参与人民调解的同时,费县法院积极“引进来”,邀请“五老人员”、村党支部书记、族长、网格员等特殊人群参与到法院诉调环节,运用村规民约、乡风习俗,简便灵活地化解基层矛盾纠纷。 共绘“枫景” 开辟社会治理新路径 家住费县薛庄镇的小齐和老齐叔侄俩比邻而居,因院落之间一块公共用地使用问题多次发生纠纷,村委会、乡镇调解组织多次开展调解,均未解决,矛盾愈演愈烈。 今年 3月6 日,这张“棘手”工单从“12345·费县首发”热线平台派发至费县法院12368诉讼服务中心,农村土地纠纷调解室专业调解员随即赶赴现场。 调解人员苦口婆心地劝说,深入浅出地释法明理,并另辟蹊径地提出“妙方”:让公共用地回归公共用途,村委会将这处公共用地修建成特色休闲场所,既增添一道新风景,也让村民们都能得到实惠。最终两家握手言和。 双线联动、多元共治的运行机制在基层社会治理大格局中发挥的作用初步显现。截至目前,费县法院诉前成功化解各类纠纷 2100 余件,诉前调解成功分流率52.67%,诉前调解成功率82.24%,基层治理单位调解成功率100% ,均居全市前列。“12345·费县首发”热线平台工单数量明显下降,社会治理效果显著提升。 扎根红色沂蒙,传承“党群同心、军民情深、水乳交融、生死与共”的沂蒙精神;立足司法实践,坚持和发展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。费县法院在革命老区踏上“多元共治、诉调对接”社会治理新征程,擦亮了“红‘枫’在线”新品牌。 |
||
|
||
【关闭】 | ||
|
|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