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所在位置:首页 > 新闻中心 > 法院新闻

给“饭圈”文化戴上法治“紧箍咒”

来源:人民法院报   发布时间: 2021年08月31日

   净化“饭圈”文化需及时联合执法与监管,对于造成畸形“饭圈”文化的始作俑者予以精准打击,依法治网管网,打造文明向上、风清气正的良好网络环境。
   “饭圈”是明星粉丝圈子的简称,其粉丝群体致力于为偶像做宣传、投票等活动。“饭圈”文化主要是圈内粉丝为明星进行应援的文化,包含了粉丝为明星提供应援物、应援口号和应援方案等活动。“
   饭圈”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现象,能够凝聚起强大的粉丝力量,比如疫情防控期间不少“饭圈”粉丝自发组织捐款、抗击疫情。然而,在资本的控制与流量的裹挟下,“饭圈”文化已经变味,“饭圈”乱象不断涌出,刷量控评、群体对立、互撕谩骂等多种不良现象引发舆论关注。当艺人触犯法律时,畸形的“饭圈”文化引发了某些粉丝为违法艺人洗脱罪名、发表漠视法律言论的行为,一再挑战法律底线。
   从法律的视角来看,“饭圈”文化的多种乱象早已触碰法治红线。未经允许偷偷潜入明星住处且经要求退出而拒不退出的行为,涉嫌刑法规定的非法侵入住宅罪。不同偶像粉丝之间掀起骂战,在网络平台使用暴力或者以其他方法,公然贬损明星人格,破坏明星名誉,情节严重的涉嫌刑法规定的侮辱罪。粉丝通过跟踪、偷窥、跟拍等方法非法获取明星个人信息的,涉嫌刑法规定的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。“黑粉”抨击艺人,侵害其姓名权、肖像权、名誉权、荣誉权的,涉嫌侵犯民法典的相关法律规定,将有可能承担民事侵权责任。由此,面对畸形“饭圈”文化,亟须为其戴上法治“紧箍咒”,还百姓一个朗朗乾坤。
   法治“紧箍咒”需要长期戴。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,整治“饭圈”文化不可急功近利,而要持续打击。“饭圈”文化愈发泛滥的同时说明了改善不良舆论风气不能一蹴而就。因此,要将建设法治清朗网络环境工作作为一项长期工程,纠偏“饭圈”文化的政策不仅要切合时情,更要做到因时而变、因势而变。
法治“紧箍咒”需要多方戴。打击“饭圈”文化不能依靠单一主体,而要凝聚多方力量共同整治。首先,偶像应担好领路人的角色,作为公众人物自然而然应肩负起引导粉丝理智追星的责任。其次,青少年的家长应担好守门人的角色,防止孩子接触过多不良文化进而盲目跟风。最后,学校应担好主心骨的角色,利用课堂与课外活动积极传播法治思想,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、人生观、价值观。
   法治“紧箍咒”需要重点戴。净化“饭圈”文化需要对症下药,在“饭圈”聚集区重拳出击。粉丝们应援打榜、控评刷量、造谣攻击等行为往往集中于微博、贴吧等网络平台,不少网络平台疏于监管与整治,不仅对粉丝骂战熟视无睹,还故意设置话题引起粉丝之间的冲突。舆论风气的乱象频发,网络平台难辞其咎。因此,要重点强化网络平台、运营服务商、平台管理人等主体的责任,秉持法治理念,绝不可让其在法律的边缘“起舞”。
法治“紧箍咒”需要及时戴。纠偏“饭圈”文化更需国家及时出台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,规制“饭圈”文化与资本操控市场下的种种乱象。多部门还需及时联合执法与监管,对于造成畸形“饭圈”文化的始作俑者予以精准打击,依法治网管网,打造文明向上、风清气正的良好网络环境。
   “聚光灯下只一人,打灯台下千万人”,纵然“饭圈”文化聚集着大量资本、流量及人员,看似自由散漫,终究逃不脱法治“紧箍咒”的威力。

关闭

版权所有:费县人民法院 ICP备案号:鲁ICP备13032396号
地址:山东省费县建设路东段 电话0539-5790011 邮编:273400